强大的功能,简单易用的操作,让科研更加高效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碳达峰、碳中和”转型的背景下,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的催化与储能材料已成为迫切需求。金属单原子催化剂(SACs)凭借100%原子利用率、独特电子结构及量子尺寸效应,在电化学能源转化(锌-空气电池、电解水)、环境净化(CO氧化、VOCs降解)、电磁防护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 然而,传统高温煅烧、原子层沉积(ALD)、物理气相沉积(PVD)等合成方法存在设备复杂、负载量低、成本高昂及难以规模化等瓶颈。焦耳加热(Joule Heating, JH)技术以毫秒级超高温(>3500 K)冲击、极速冷却(>10⁴ K·s⁻¹)为核心特征,为非平衡态单原子合成提供了革命性途径,有望突破上述技术瓶颈,实现从“克级”到“吨级”的规模化跨越。
文章概述
1)平板式设备:
2)管式设备:
3)金属单原子的可控合成
1)贵金属(Pt, Pd):
2)非贵金属(Co, Fe):
1、新能源领域:基于 Fe-N₄位点催化剂组装的锌空电池,在循环运行 1100 小时后,电压间隙仅为 0.92 V,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图 7a (6))。
2、清洁燃料领域:Co 单原子电极(CoNG-JH)在析氢反应(HER)中表现出卓越的长效稳定性,连续运行 48 小时后,过电势仅增加 10 mV(图 7b (6))。
3、环境治理领域:Pt₁/CeO₂催化剂在 423 K 条件下即可实现 CO 的高效全转化,相较传统工艺能耗降低 87%,凸显显著的能效优势(图 8a (5))。
4、电磁波吸收领域:Co 单原子 / 碳复合材料(Co/C-600)凭借界面极化效应,成功实现 C-X-Ku 波段的宽频吸收性能,拓展了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应用范围(图 8b (6))。
团队提出建立整合载体特性、前驱体属性及加热参数的数据库,借助神经网络模型精准预测单原子负载效率(图 7g),从而实现合成工艺的智能化自动筛选。
图1:焦耳加热制备金属单原子材料的综合示意图
图2:焦耳加热技术发展历程时间轴
图3:焦耳加热反应器结构分类与原理示意
图4:典型金属单原子材料的焦耳加热参数汇总
图5:贵金属单原子焦耳加热合成实例
图7:焦耳加热单原子材料在新能源与环境中的典型应用
总结与展望
焦耳加热技术凭借“超快、高效、可控、绿色”的核心优势,已然成为金属单原子材料规模化制备领域中最具潜力的技术路线之一。展望未来,相关研究需重点聚焦三大方向: ① 研发新型耐高温且富缺陷的载体材料,以实现多种金属单原子的均匀共锚定; ② 融合机器学习与高通量实验手段,构建“载体-前驱体-参数-性能”一体化大数据库,推动智能快速优化进程; ③ 借鉴高熵材料的Roll-to-Roll(卷对卷)工艺,助力焦耳加热制备单原子催化剂(JH-SACs)从实验室成果迈向产业化应用。 该综述为能源、环境、信息等多个领域的高性能单原子材料设计提供了系统性指导方案,将为碳中和目标的加速实现注入强劲动力。
原文信息:Jiacheng Wang, Xinxing Shi, Zhenjie Cheng, Peng Du, Xiaohai Li, Lianli Jia, Jitang Zhang and Lili Zhang. Rapid Joule Heating Synthesis of Metal Single-Atom Materials: Theory, Devices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al Applications. Inorg. Chem. Front., 2025. DOI: https://doi.org/10.1039/D5QI00777A
通讯作者简介
王家成,博士研究生,台州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学院教授
学习经历:
2000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3年9月至今, 台州学院,课题组PI,教授
2013年3月至2023年8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 卡迪夫大学(英国),欧盟玛丽居里研究员(Marie Curie Intra-European Fellow)
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国),洪堡学者(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
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 东京大学(日本),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 Postdoctoral Fellow)
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东京大学(日本),博士后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472231,长链[NCN]2-功能基元配位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精准构筑与电催NO3-还原制氨性能研究,2025/1-2028/12,主持 (2)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2024ZY01011,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项目,2024/6-2026/5,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52311530113,用于成对电合成的混合金属氢氧化物重构研究,2023/5-2026/4,主持 (4)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项目,22DZ1205600,高效共电解制备NH3和HCOOH双金属催化剂的活化重构与含氧阴离子调控研究,2022/9-2025/8,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2163117,“玻璃陶瓷”功能基元电催化剂的精准构筑及析氧性能研究,2022/1-2024/12,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072389,三元过渡金属氮化物的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2021/1-2024/12,主持 (7)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XD1424300,过渡金属氮化物电催化材料,2020/10-2023/9,结题,主持
部分客户案例
焦耳热产品咨询热线:18551298526(王经理)
苏州开瑞仪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