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苏州开瑞仪器有限公司网站 实验室仪器试剂耗材一站式供应商 服务热线:18551298526
苏州开瑞仪器有限公司

强大的功能,简单易用的操作,让科研更加高效

东华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团队:温度驱动下闪蒸焦耳加热法制备 FeCoNiMnCr 高熵合金纳米颗粒的成分、形貌及晶体结构演化
来源:苏州开瑞仪器有限公司 | 作者:苏州开瑞仪器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 24天前 | 27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研究阐明了闪蒸焦耳加热(FJH)温度对FeCoNiMnCr高熵合金纳米颗粒(HEA NPs)成分均一性、形貌多样性及晶体结构的精准调控机制:温度梯度(1300–2000°C)驱动纳米颗粒经历从相分离到异质结构再到非晶化的定向演化,而多脉冲FJH技术进一步实现了异质界面的可编程构建。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非平衡合成中热力学与动力学的竞争规律,更将FJH发展成为可定制化HEA纳米材料的通用平台。在催化领域,异质结构设计可有效优化活性位点暴露与电子传递;在功能材料领域,非晶/晶界复合结构有望显著提升机械与磁学性能。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温度窗口与多元组分的普适性映射关系,并发展连续化FJH装置,以推动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高熵合金(HEAs)作为一种革新性的材料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合金以单一元素为基体的模式,通过多种主元素近乎等原子比混合,展现出高强度、优异催化活性等卓越综合性能。其独特性能源于内在的四大核心效应,因此在航空航天、能源催化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  然而,其成分组合空间极大(理论上可包含数十种元素),筛选特定应用的最优成分如同大海捞针,异常困难。更关键的是,现有主流合成方法不仅耗时漫长,对产物成分与结构的调控能力也有限,严重制约了高性能HEA材料的快速开发与实际应用。因此,开发一种可快速合成且能精确调控HEA纳米材料成分与结构的制备技术,成为当前材料科学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科学问题。


文章概述

       本研究聚焦加热温度这一核心参数,旨在揭示其对高熵合金纳米颗粒(NPs)形成过程的精确调控机制。为此,研究人员采用闪蒸焦耳加热(FJH)这一超快速(秒级)合成技术,在碳纳米管基底上制备了FeCoNiMnCr五元高熵合金体系。通过系统调节FJH过程的温度(从约1300°C至2000°C以上),深入探究了温度对纳米颗粒化学组成(元素结合状态)、形貌特征(颗粒形态)及晶体结构(原子排列有序性)的演化规律。  核心发现在于:温度不仅决定元素能否均匀混合,更精准“塑造”了产物的最终形态——低温下产物发生成分与形貌的分离(相分离),中温时形成亚稳态的独特复合结构(异质结构),高温则可得到理想的均质球形高熵合金;同时,极高温度会引发特定元素(如Mn)的挥发。这一发现不仅证实FJH是合成可定制化HEA纳米材料的强大工具,更为理解极端非平衡条件下的材料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图文示意

图1. FJH法可控合成HEA NPs的示意图与温度诱导演化(a) FJH合成装置示意图;(b) 不同温度下NPs成分与形貌的演化规律。

        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通过调控热力学与动力学过程(电流2–6 A,脉冲时长2 s),实现了FeCoNiMnCr高熵合金纳米颗粒(NPs)的可控合成。温度作为核心变量,直接主导着纳米颗粒的成分、形貌及晶体结构演化(图1b)。  在1300°C的低温区间(图2a-c),元素熔点的显著差异(Cr为1857°C,Mn为1244°C)与碳纳米管(CNT)束介导的成核动力学共同作用,引发热力学相分离:形成单质Cr相(呈不规则形貌)、二元MnCr相(多面体结构)与三元FeCoNi相(球形)三相共存(图3a-c)。EDS分析证实其元素分布比例为Fe:Co:Ni:Mn:Cr≈18:17:17:19:28 at.%,其中Cr因熔点较高优先成核并迁移至CNT表面(图2a),而FeCoNi相则通过范德华力吸附于CNT束的交联位点(图S3b)。  当温度升至1600°C时(图2d-f),亚稳态异质结构开始形成。尽管整体元素比例相(Fe:Co:Ni:Mn:Cr≈18:20:18:19:24 at.%),但Cr与FeCoNi的扩散竞争作用,促使Cr/FeCoNi核壳异质结生成(图3f-g)。这一现象源于Cr的高扩散系数(活化能低)与Fe-Co-Ni合金化倾向之间的动力学平衡(图S4d-f)。  在2000°C及以上的高温区间(图2g-l),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驱动全元素均质化,形成球形五元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图3h)。值得注意的是,Mn含量在2000°C以上时骤降至1.2 at.%(图3i),这归因于Mn的挥发性,表明需精确控制温度窗口以实现目标成分设计。

图2. 不同温度合成NPs的形貌演变(a-c) 1300°C产物:不规则Cr NPs、多面体MnCr NPs、球形FeCoNi NPs;(d-f) 1600°C产物:多面体MnCr NPs、球形FeCoNi NPs、Cr/FeCoNi异质结构NPs;(g-i) 2000°C形成的球形FeCoNiMnCr NPs;(j-l) >2000°C形成的低Mn球形FeCoNiMnCr NPs。


图3. NPs成分随温度的演化规律(a-c) 1300°C产物的元素组成:不规则NPs(Cr)、球形NPs(FeCoNi)、多面体NPs(MnCr);(d-g) 1600°C产物的元素组成:球形NPs(FeCoNi)、异质结构NPs(Cr/FeCoNi)、多面体NPs(MnCr);(h,i) 球形NPs成分:(h) 2000°C近等原子比FeCoNiMnCr,(i) >2000°C低Mn含量FeCoNiMnCr。

       晶体结构的表征结果显示,晶体有序度随温度升高呈降低趋势。在1300°C合成的产物中,Cr纳米颗粒为单晶结构(晶面间距0.166 nm,对应Cr(111)晶面,图4b),MnCr多面体则为有序晶体(晶面间距0.258 nm,对应MnCr(200)晶面,图4d)。  温度升至1600°C时,FeCoNi纳米颗粒转变为多晶结构(晶面间距0.209 nm,对应FeCoNi(111)晶面,图4f);异质结构纳米颗粒中,Cr(220)与FeCoNi(111)晶格清晰共存(图4h),印证了部分合金化与扩散竞争的过程。  高温(≥2000°C)诱导显著的非晶化现象:纳米颗粒呈现纳米晶嵌入非晶基体的复合结构(图4j,l)。XRD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趋势(图5):随着温度升高,FeCoNi(111)与MnCr(311)衍射峰强度逐渐衰减,证实晶体结构从长程有序向短程有序转变。这一现象源于FJH的超快淬火过程(秒级)——快速冻结亚稳态液相,抑制原子重排,为高熵合金的非平衡合成提供了新路径。

图4. NPs晶体结构的高分辨TEM表征(a,b) 1300°C单晶Cr NPs的晶格条纹((111)面,0.166 nm);(c,d) 1300°C单晶MnCr NPs的晶格条纹((200)面,0.258 nm);(e,f) 1600°C多晶FeCoNi NPs的晶格取向;(g,h) 1600°C Cr/FeCoNi异质结构的界面晶格(Cr(220)与FeCoNi(111));(i,j) 2000°C FeCoNiMnCr NPs的非晶/纳米晶复合结构;(k,l) >2000°C低Mn NPs的非晶化特征。

     多脉冲修饰策略的创新性体现在:脉冲次数可通过编程精准调控纳米颗粒(NPs)的表面结构。在1600°C下施加多次FJH脉冲(10–30次)时,MnCr多面体通过迭代熔融-合并机制逐步修饰FeCoNi纳米颗粒表面(图6a-c),形成类似“薯蓣”(Dioscorea elephantipes)的分级结构。  该策略具有强普适性:将Cu前驱体引入已合成的FeCoNiMnCr纳米颗粒体系中,可定向修饰形成Cu多面体(图6d-f)。这种原位异质结构工程为多界面催化剂(如核壳活性位点)和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全新范式。

图6. 多脉冲FJH修饰NPs的表面形貌(a-c) 1600°C下10/20/30次脉冲修饰的FeCoNi@MnCr分级结构;(d-f) 多脉冲FJH在FeCoNiMnCr NPs表面定向修饰Cu多面体。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阐明了闪蒸焦耳加热(FJH)温度对FeCoNiMnCr高熵合金纳米颗粒(HEA NPs)成分均一性、形貌多样性及晶体结构的精准调控机制:温度梯度(1300–2000°C)驱动纳米颗粒经历从相分离到异质结构再到非晶化的定向演化,而多脉冲FJH技术进一步实现了异质界面的可编程构建。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非平衡合成中热力学与动力学的竞争规律,更将FJH发展成为可定制化HEA纳米材料的通用平台。在催化领域,异质结构设计可有效优化活性位点暴露与电子传递;在功能材料领域,非晶/晶界复合结构有望显著提升机械与磁学性能。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温度窗口与多元组分的普适性映射关系,并发展连续化FJH装置,以推动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原文信息Temperature-Driven Compositional, Morphological, and Crystallographic Evolution of FeCoNiMnCr High-Entropy Alloy Nanoparticles via Flash Joule Heating. Hongyu Chen;Tianyu Zhao;Zehui Zhao;Xinyue Miao;Xu Gu;Yi Liu;Shang Gao;Yuxuan Wang;Yinjie Cai;Jingna Zhao;Chunlan Ma;Xiaohua Zhang;Jingyun Zou. ISSN: 2771-9545 , 2771-9545; DOI: 10.1021/acsaenm.5c00208. ACS appli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 2025


通讯作者简介

张骁骅,男,19791月出生,博士,纺织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62007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学士、博士学位,入选复旦大学第六批人才工程队员;20072009年在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先后从事博士后、副研究员、项目研究员等工作,20193月起任东华大学研究员。2015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8年入选江西省杰出青年。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组装结构材料、微/纳米力学分子动力学模拟

主要学术成果:迄今已在Nat. Mater., Nat. Commun.,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Phys. Rev. Lett., ACS Nano,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ompos. Sci. Technol., Carbon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合著专著1部,授权专利2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中科院、江苏省及江西省科技厅科技项目10余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

邹菁云,苏州科技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2008.09-2012.06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2012.09-2018.08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导师:朱运田教授李清文研究员

2018.11-2021.03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士后,合作导师:成会明院士

2021.11至今   苏州科技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主要从事低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器件应用研究工作。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可控生长碳纳米管、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及其异质结构,并基于此类低维材料构建高性能导线、晶体管及类神经突触等器件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CS NanoApplied Physics Letters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超快高温焦耳热冲击技术介绍
       焦耳高温热冲击材料制备装置可实现毫秒级别升温和降温,能达到1秒内升温至3000K的效果,试验样品可以是薄膜、块体、粉末等。对比现在常用的马弗炉、管式炉升温慢、加热时间长等缺点,极大地节约了科研人员宝贵的科研时间,并且会有与马弗炉和管式炉不同的冲击效果。该装置可抽真空或者是通氛围气体使用,还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定制。公司致力于实验室(超)高温解决方案。目前我公司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能源催化材料、石墨烯等二维材料、高熵化合物、陶瓷材料等材料的超快速高质量制备
马弗炉、管式炉升温装置VS焦耳热升温装置


焦耳热产品咨询热线:18551298526(王经理)

苏州开瑞仪器有限公司

http://www.throughcr.com/